返回第101章 柔骨承千钧  华娱之摄影系大导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第101章 柔骨承千钧
    3月2日清晨,金陵的寒意跟京城差不多,薄雾笼着街巷,透着股湿冷。
    吴宸裹着件外套,拎着个礼袋,从机场出来后,直奔小火瓦巷。
    张继青去年退休后,住在这条老巷子里,小两居室朴实无华,巷口几个老太太正坐在竹椅上聊家常,瞅见吴宸,低声嘀咕:
    “这年轻人,咋拎这么多东西?”
    吴宸笑笑,没搭话,脚步轻快地找到了张继青的门牌号。
    本以为对方会让他在江苏演艺集团昆剧院见,没料到却是家里。
    门吱吱一响,张继青开了门,系着个灰围裙,头发白,笑眯眯道:
    “吴宸?你倒是和报道中的照片一个样,快进来!”
    吴宸进门,把礼袋往桌上放:“张老师,给您带了点茶叶和点心。”
    张继青瞅了眼,摆手道:“带不带都一样,能帮上你忙,弘扬昆曲文化就成了。”
    她顿了顿,笑谈道:“去年我退休后,便投入到了昆曲的传承和教学中。
    白先勇先生打造了青春版《牡丹亭》,我受邀为这部剧作的艺术指导,亲授新生代昆曲演员再现经典《牡丹亭》。
    说实话,很激动,但是没想到还有大惊喜,当知道你想拍一部以关于昆曲艺术的电影,我是太高兴了。
    本来呢一开始我想着是带你去昆剧院的,可过年时老蔡打电话来,说你这本子好,故事好,让我好好瞅瞅。
    他不懂电影,只懂昆曲,怕给你带歪了。
    我一想,还是先别去昆剧院,未来你想看有的是机会。”
    吴宸笑着点头,闻言立即应道:
    “采众家之长,为我所用,让世界看见,这是我们导演的职责。
    张老师尽管说便是,我心里有数.”
    张继青乐了:“行,那咱坐下聊。”
    她转身拿了个茶壶,烧了壶热水,泡了杯茶递给吴宸:“故事我能看看?老蔡说没能看到完整的故事,颇为遗憾。”
    “剧本确实没写完,但是已经完善了一些,我给您看看,再和您说道说道。”
    吴宸从文件中取出《黑牡丹》剧本,只完成了近三分之一。
    但是前面的故事还是编撰好了的。
    “【序幕】——梦境启幕.”张继青带上老镜,嘴角呢喃道,“你说说故事是怎么样的?”
    吴宸把整个故事娓娓道来。
    张继青听完后,认真的翻了剧本,只是翻到吴宸写完的三分之一处,便缓缓合上,笑了笑:
    “戏中戏,我看你这剧本还有西式的叙事结构,所图不小啊。”
    张继青捻着茶盏盖,随意道:
    “吴宸啊,你这剧本名倒是新鲜——《黑牡丹》。
    牡丹向来是姹紫嫣红,怎么偏要染成黑色?”
    吴宸神色沉静,缓缓道:
    “在我最初的构想中,‘黑’指向艺术极致追求下的自我异化,我本来还有一个剧本,名为《黑天鹅》,在我看来两个剧本主角‘黑化’本质相同——
    艺术极致性逼迫肉身成为祭品!”
    吴宸抬眸看向张继青,目光清亮而坚定:
    “黑牡丹,并非无光。
    黑色,是深沉,是压抑,是未曾被世人看到的另一种美。
    就像昆曲,它的美,不是艳俗的张扬,而是千锤百炼后的沉淀,黑色的牡丹,象征着被遗忘,被忽视,甚至被误解的东西。”
    张继青静静听着,手指缓缓拨弄茶盏盖,眼底透着点深思,微微颔首:
    “所以啊,吴宸你要记住,你写这个剧本的初衷,写这个‘黑’字的初衷。
    你要让这个‘黑’贯穿全剧,从人物,到氛围,到情绪,到昆曲的意境,而不是写着写着,就被我们的意见带偏了。”
    她顿了顿,目光深沉地看着吴宸,“你的故事很好,但是如果你哪天恍然发觉某一处被我们影响而脱离了初衷,记得要回头。”
    吴宸心头一震,缓缓点头,将这句话深深刻进心里。
    张继青的目光落在桌上的剧本上,轻轻叹了口气,眼里浮现出些许怀念,“昆曲讲究‘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’。”
    她端起茶杯,轻轻抿了一口,继续道:
    “有些人,活在舞台上,便胜过现实中的一切;
    有些人,活在戏外,却终其一生,也演不出个完整的自己。”
    吴宸静静听着,他知道,这是一个在昆曲中沉浸了一辈子的人,才能说出来的话。
    “杜丽娘的‘柔’,你可知道是什么?”张继青忽然问道,眼神如秋水般深邃。
    吴宸思索片刻,道:“是温婉,是缠绵,是她在梦里追逐爱情的执念?”
    “错了。”张继青轻轻摇头,放下茶杯,指尖敲了敲桌面,眼里闪过一丝不容置疑的光芒。
    “杜丽娘的‘柔’,是‘柔骨承千钧’。”
    她微微前倾,声音低缓却铿锵:“昆曲的‘柔’,是骨头折了,也得用皮肉撑出个‘美’字来。”
    “你且记住,昆曲的‘柔’,不是软弱无骨,不是单纯的柔情似水。
    它是千锤百炼后的韧,是看似婉转低徊,却能承受千钧之力的筋骨,当然最后承的是什么就看你想赋予它什么”
    吴宸怔住了,心里像是被重重敲了一下。
    他从没这样想过昆曲的“柔”。
    这,才是昆曲的意境。
    张继青看着他,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,“我听你说,你最初的剧本用的是芭蕾是吧?”
    “嗯!”吴宸轻轻点头。
    “虽然昆曲和芭蕾的形式不同,但《牡丹亭》的核心主题——‘至情至性’、为爱而生死——与西方文学、戏剧中的‘浪漫主义’精神是共通的。
    我曾经常年在国外演出《牡丹亭》.”
    说到这里,张继青抬眼看着吴宸,忽然笑道:“你知道国外怎么称呼《牡丹亭》吗?”
    吴宸愣了一下,微微皱眉:“《the peony pavilion》?”
    “对。”张继青点点头,“他们把它视作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,但你知道吗,国外人看《牡丹亭》,总觉得它和芭蕾的表现形式相似,觉得都是讲究‘美’的极致。”
    她顿了顿,手指点了点桌面:“然而实质上它们的美有本质的不同。
    芭蕾是雕塑般的,是力与线条的平衡,而昆曲的美,是流动的,是绵延不绝的气息,是韵,是骨子里的。
    所以既然你想要东西方都能读懂你的故事,《牡丹亭》的切入确实不错;
    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故事是东方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会少了你很多功夫,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,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你得构建好,莫要失了平衡.”
    吴宸频繁点头,把笔记给记满了。
    若是说蔡正壬是告诉吴宸《牡丹亭》的魂,那么张继青则是帮吴宸疏清了《黑牡丹》的根。
    这些天吴宸对于昆剧和《牡丹亭》了解的越多,根上长的枝叶便越多,甚至有些已经快把根给掩藏住了。
    中午,吴宸在这里吃了个便饭。
    初春午后,阳光斜穿雕木窗,碎金般洒在青砖地上,张继青抽了本泛黄的《牡丹亭》剧本,又给了吴宸几页身段和唱腔的笔记:
    “这里有我对于《牡丹亭》的详解,在写剧本时,你若不解,可以看看,应该有所帮助。”
    吴宸眼底一亮:
    “谢了,张老师!这正是我缺的。
    您这指点,比我自己磨一个月还管用。”
    张继青摆手,低声道:“别捧我,你这戏要真拍好了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    见吴宸似乎快要走了,张继青生怕吴宸忘了点什么,连忙开口问道:
    “吴宸,来一趟金陵不容易,还有什么需要我帮的?”
    吴宸突然间想到了什么,转身顿了顿,正声道:
    “张老师,我想请您出山!”
    (本章完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