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13章 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  朕才是宋世祖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第113章 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
    七月中旬,莱州掖县。
    如火的骄阳下,数以千计的民夫,在掖县城北的一处天然海湾岸边大兴土木。
    此处原本并没有什么繁荣的商港,也并非朝廷水军的重要驻地,只有两个小渔村,分别坐落在海湾的东西两岸。但赵子称赵知州到任后,短短一个月之内,这个海湾就变了样子。
    大量的投入,让当地的经济繁荣程度,如瞬间注入了一针强心针。而且这样的大兴土木,甚至丝毫没有影响登莱当地的农业生产。
    这一点,也是赵子称到任之后,才刚刚确定的。在来的路上,他还担心自己不该太过操切大兴土木、攀科技种田,怕误了农时。
    他最初的想法,是等秋收之后,再把所有富余劳动力都组织起来,大干一场。
    但来到登莱后,他发现情况完全不是自己想的那样,宣和三年下半年的登莱,已经有太多无事可做的饥民了——因为辽国和金国,已经在渤海湾沿岸各地多次开打,辽国方向有无数汉人灾民被迫南逃。
    大部分的辽国逃民,是进入了河北平原的大宋占领区,化作了一支首领名叫张迪的乱军的士卒。
    但也有一小部分幽燕战争难民,是沿海各县的,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渔民,他们大多选择了划船载着全部家产,沿着渤海湾海岸南逃,莱州境内的乱民、流民也就非常多。
    渤海沿岸的辽人渔民、乱民,并没有足够的航海能力直接从辽东半岛渡过海峡、经沙门岛进入山东半岛尖端。所以位于半岛尖端的登州地区,战争难民还比较少。
    绝大多数辽人逃民都是贴着海岸线过来的,青州和莱州也就首当其冲。
    而赵子称此番前来,钱财是绝对不缺的。他灭了方腊之后,一次性缴获的绸缎丝锦,总计就有近百万匹。
    先后总计拿了一半用于分给陈建、赵约、给朝廷上报上供、赏赐将士、用于杭州的战后重建,还剩下一半,大约五十万匹,在赵子称离开杭州前,都通过海商王承勋以及赵子称自己刚建的大宗交易所,尽量变现了。
    所以赵子称到莱州时,手头是捏着海量财富的。
    相当于五十万匹绸缎的财富,稍微撒出去一点,就可以把逃到登莱的流民全部安置好,让他们以工代赈找到活干。
    有大笔的启动资金,种田建设的第一期扩张速度,也就飞快无比,发展的势头远比在杭州时更加迅猛。
    短短半个月,莱州造船厂的最初雏形框架就初步搭了起来,海岸边也多了一些码头。
    还有几条现有的老式沙船,被知州征调过来,进行临时改装、然后进行适航性测试。以便将来莱州造船厂竣工后,能立刻有新型战船可造,避免船厂等船型设计的问题。
    除了航海和造船业,其他一些行业的工坊也都在规划中,只是优先级没那么迫切。
    比如,早在赵子称在苏杭做官时,他就已经考虑过了纺和造袄的问题了,但因为当时在江南潮湿少日照的环境下,不适合大规模种,
    最终赵子称在苏杭时点的纺织业科技树,就偏向了搞羽绒去膻和防腐,用碱性清洗剂处理鸭绒,发展出了羽绒被服行业。
    如今总算到了山东半岛,山东可是后世仅次于大西北的适合种的产区。虽然如今已是七月,过了每年的种植季,
    但是先收购一些民间零星种植的,进行各种生产试验,试制袄、被,或是改良一下纺纱织布的工具,也好未雨绸缪。
    除此之外,火药、航海测量工具,也都可以渐渐提上日程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不错,这艘沙船改得很好,水线以下加了稳定鳍面后,直接跨海航行果然更稳了,适航性也强了不少。其他一些小改良效果也不错。
    你们也要再接再厉,自己也可以做对比实验,慢慢总结,不要光等着我指点。过几天先把桅杆上的桁和索具也改一下,用我改良后的铜滑车组。”
    这天正午时分,赵子称亲自登临了莱州湾上第一艘刚改好的二百料沙船,让水手们驶出港转了一圈,亲眼见证了试航效果。回来后他就不吝大加赞赏,还给所有参与此事的工匠都赏赐了一些杭州绸缎,并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    众工匠和水手们纷纷下拜谢恩。
    他口中提到的“滑车”,其实就是滑轮,宋代的海船上已经有这种东西了,就是用于连接索具升降船帆的。只不过传统的铜滑车还有进一步改良优化的空间,比如优化其原始的轴承结构,让拉动时的摩擦损耗更小,省力效率更高。
    赵子称目前暂时也就只能先弄些小打小闹的改进,更多优化需要后面一步步来。
    吩咐完之后,他就下船登岸了。因为出海了整整半天,一上岸他就看到几个属吏在等着他,似乎是有事情要通报。
    赵子称和这些属吏也才刚刚混熟,属吏们向他奏报也都还比较拘谨。
    “府君,有两个东京调来的军将,今日刚到掖县,已经先安置在驿馆了,等着拜见府君。据殿帅府和兵部的调令,他们似乎都是府君特地要来的?”
    赵子称刚刚下船,先接过侍从递来的麻布巾擦了擦汗,这才追问了一句:“可是叫呼延灼、徐宁?”
    属吏立刻确认了来人的身份,赵子称便点头:“那就对了,请他们来府衙见我,我自会安排。”
    赵子称说着,就跨上战马,策马直奔府衙。
    不一会儿,他就见到了那两名被调来的武官,为首的那人他还认识,正是前年去东京路上见过的、时任蔡州兵马都监的呼延灼。
    呼延灼还是那般胡子拉碴,形貌威武,颇有几分胡人特征。
    而另一人则是形貌相对清爽,只有下巴和鼻下嘴边一小圈山羊胡子,赵子称并不认识他,但也能猜出就是徐宁了。
    “呼延将军,蔡州一别,倏忽两年了,别来无恙否?”赵子称随和地起身,过去拍了拍呼延灼的肩膀。
    呼延灼却有些拘谨,在他印象里,赵子称当年还只是一个白身的太学上舍生,唯一值得说道的身份就是宗室之后。
    没想到短短两年,人家已经是五品文官、正牌知州了。
    呼延灼虽然在平定淮西王庆之战中,略有微功,但最后也没能转化为兵权层面的升迁,只是略微调整了其阶官,增加了待遇,带兵的规模还是那么点,平调后让他来执掌莱州一州的厢军。
    当然,为了便与他们展开工作,朝廷还算是给面子了,允许他们各自带领少量卫队和嫡系部队作为种子来新任所。将来也好重新扩编操练,避免彻底光杆司令、所带部队技战术水平出现严重脱节。
    呼延灼此番上任,带了一百多骑他自己的嫡系骑兵——别看人数只有一百多,这些人其实已经占了一个营的编制了。北宋末年,除了西军的骑兵以外,天下其他各地的骑兵编制都缺额缺得厉害。
    四百人一个营额定人数的骑兵,实际上最多也就一百多点。两年前赵子称路过蔡州被王庆打劫时,呼延灼一个营只有八十人,全靠吃空饷来维持精兵。
    后来赵子称跟他做了些合作,稍微点拨了他一些来钱的手段,就跟赵子称和镇江梁家的合作模式差不多,也劝呼延灼注意军备。这才有了如今呼延灼一个营就一百多骑兵的规模,否则连这点都做不到。
    而与呼延灼相对应的,徐宁此番来,也带了一个营的钩镰枪手,徐宁自己就只是营指挥使,所以这就相当于把他平时带的兵全都拉来了。或许朝廷也是考虑到徐宁级别太低,没有威胁,就不再克扣了。
    朝廷调走了赵子称嫡系的杨志、林冲、鲁达,换来这些人,这都是赵子称应得的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这两年来,多闻府君文武全才,在江南屡建奇功,末将实在钦佩!以府君如此年少便位居方面,将来必然前途无量!”
    简短的寒暄后,呼延灼认真地拱手行礼,钦佩之色也溢于言表。
    一旁的徐宁也连忙行礼:“末将徐宁,见过府君。蒙府君看重,末将定然竭力为国。”
    赵子称一一劝勉,几人也就算是混熟了。
    赵子称也不多废话,就清了清嗓子,大致安排起两人的工作:“你们之前分别在淮西、东京,初到山东或许水土不服,先稍稍适应一下。
    呼延将军既为本州兵马都监,本州全部马步军兵,自然都要受你统辖。至于徐指挥使,我准备让你统领本州厢军的全部步军,受呼延将军直接指挥。而本州骑兵,则由呼延将军直属,不再单独设马军指挥使。
    至于水军……呼延将军,你可熟水性、懂航海?”
    呼延灼连忙承认:“末将虽曾在淮河中行船,但此前从未见过沧海,更枉论航海了。”
    赵子称:“既如此,本州水军我另行任命指挥使,名义上归你辖制,实则单独成军,可否?”
    呼延灼:“如此最好。”
    赵子称拍了拍手,旁边便转出此番跟随他一起来莱州的老部下李俊。
    赵子称指了指李俊,又指了指呼延灼:“李指挥使,从今日起,我破格提拔你统领本州水军,但你品阶不够,对外不可张扬,还不快来敬呼延将军三杯。”
    赵子称说着,亲自让侍从搬来一坛酒,他亲手拍开泥封,李俊连忙斟了三碗,敬给呼延灼,呼延灼也双手接过喝了。
    主要武将职责都分配清楚后,赵子称就让他们各自去适应环境,整顿队伍。
    没过几天,用到他们的机会还真就来了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