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14章 梁山来袭  朕才是宋世祖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第114章 梁山来袭
    赵子称也知道,对于刚刚抵达莱州的武将,不能马上就压担子,必须先给他们时间适应水土和环境,慢慢磨合。
    好在赵子称本来也不急,所以整个七八月间,莱州地界上基本没发生什么大事,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。
    莱州湾造船厂已经初具雏形,入冬之前就能开工建造本地产的第一艘大海船,火药作坊也开始秘密动工。
    赵子称组织了一些工匠,按照他前世那模糊的记忆,由他自己指明研发方向、工匠们负责具体卖力试错,鼓捣多纱锭的纺纱机,还试图优化纺纱机设计,以便可以用水力驱动。
    虽然莱州地界上并没有什么落差大、水能丰富的大河,但先小范围试验一下总归是有益无害的。
    还有飞梭的织布机,其他一些生产工具,凡是赵子称能想到又难度不大的,都尽量先适度投点小钱开个坑。
    的种植虽然还没开始刻意推广,但仅凭着收购上来的少量本地原产,赵子称还是让裁缝裁缝出了莱州地界上第一套袄——这或许未必是大宋地界上第一件袄,但绝对是赵子称穿越至今,亲眼见到的第一件袄。
    袄这东西,原本大致要到元朝才渐渐普及,北宋末年或许已经有了,但并没有人推广,反正赵子称之前没见过。
    袄制作成功后,赵子称首先就想到给部下的军队试试。北方的冬天寒冷,未来可能还要跟金国人乃至其他北方敌人作战,袄肯定是不嫌多的,让部队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冬季军服,也是一件好事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这天大约是八月底,掖县城外的莱州军大营内,呼延灼和徐宁各自带着本部人马,在那里例行操练。
    在赵子称的支持下,呼延灼的骑兵队在短短两个月之内,就扩充了一倍人数。如今整个莱州已有三百骑兵,还都是装备非常精良的那种。
    扩军所需的兵源不用担心,武器装备也不用担心。赵子称同样也钱扩建了莱州的兵工厂和炼铁工场,加上他之前在杭州时,就实验水力锻锤技术、在杭州搞过一小批青唐瘊子甲存货,此番北上赴任时都带来了。
    呼延灼扩军缺什么兵器盔甲,赵子称都能敞开供应。
    相对而言,大宋各地厢军最缺的还是优质战马,莱州军本来也该非常缺马,但谁让赵子称重视海商、深谙航海呢,他又从南边的杭州海商中抽调了精英填补到莱州来。
    所以赵子称上任两月,就已经打通官办的去辽东进口金国战马的渠道。具体路线正是穿越沙门岛海峡、从山东半岛北侧尖端直航辽东半岛尖端的金州,也就是如今的大连。
    呼延灼扩军所需的战马,都是从金国商人手上买来的,为此赵子称也了不少之前在杭州时没出完货的绸缎、织锦。
    相比于呼延灼部的快速扩军,作为莱州步军统领的徐宁,最近倒是没怎么扩招士卒,徐宁这两个月的主要精力,都在了适应新武器、操练新战法上了。
    赵子称在杭州时,就试制成功了一批新式前后都开刃的双钩枪,当时只有赵子称自己琢磨了一下用法,基本上还是当成普通长枪一样在用。
    哪怕是林冲这样的枪法名家,当时帮赵子称一起切磋琢磨了一番,也没能领悟出如何发挥双钩枪的最大战力效果。
    而到了莱州这边、收服了金枪手徐宁后,一切情况都变了。
    徐宁本就是钩镰枪的高手,改用双钩枪后,无非是需要稍微适应一下双侧都有钩刃的全新版本,整个过程最多也就个把月,就可以得心应手了。
    他麾下的那些钩镰枪老兵,也能快速掌握新战法,一旦磨合成熟,就能扩军教授新兵。
    此时此刻,呼延灼刚刚演练完了一轮骑兵配合冲锋的战术,趁着歇息的工夫,他便带着属下在一旁旁观徐宁的操练。他知道钩镰枪法就是用来破骑兵的,自己既然带的就是骑兵,观察一下潜在对手的操作,也算是一种对抗性训练了。
    只见徐宁手中的新式双钩枪,招式都以先扫后刺或先扫后拉为主,极少有如普通长枪那般直进直退、大开大阖的打法。
    徐宁面前的空地上,插着好几根只有人类小臂粗细的硬木棍,看样子应该是模仿战马的马腿的。
    徐宁每次出招,都是先快速出枪,然后左右小幅度抖枪,直到枪刃或者枪杆贴住了模仿马腿的细木棍标靶,再极为迅疾地前推或后拉。动作幅度不大,速度却极快,讲究一个短程发力。
    呼延灼没见过这样的招法,一时也说不出这种枪法的厉害之处,但本能直觉就告诉他,反正这种枪法很厉害就是了。
    “好!果然是腰马合一,融寸劲于枪法之中。”
    就在这时,场地边缘传来一声喝彩,徐宁连忙收枪看去,正是赵府君来了,旁边还跟了几个扛着东西的侍从。
    “见过府君!”呼延灼和徐宁连忙一起行礼。
    “无妨,你们先练着,我也看看。我今日并无什么大事,只是军中裁缝裁了几套衣,适合穿在盔甲里面的,想让你们一会儿练完后试试。如今虽然还不冷,但八月底了,应该也穿得住。”
    赵子称一边说,一边抬头看了看天色。
    农历八月底折算成后世公历就是十月初了,中秋都过了半个月了,短时间内穿一会儿薄袄,也不至于让人满头大汗。
    徐宁得令,就继续演练起来。
    呼延灼则陪着赵子称一起观武,刚才赵子称的那番点评,也让他有些若有所得,但又不太分明,就诚恳地请赵子称深入剖析:
    “方才府君所言,似乎确实切中了评判双钩枪法优劣的要害,可惜末将不懂,还请府君解惑。”
    赵子称如今的武学造诣已经非常不错了,尤其是理论造诣,他继承了段语嫣的相当一部分理论基础,他自己的见识又能借鉴古今,融会贯通。
    所以轻而易举就点破了徐宁枪法的关键:“我原本以为,钩镰枪也好,双钩枪也好,用横刃扫击、啄击破甲、破骑,原理是跟汉唐时的卜字戟差不多的。
    但现在看来,我当初的错觉大谬不然了。卜字戟破骑的关键,还在于‘扫割’,横刃较长,就靠横刃本身的攻击范围去扫击马腿,故而优势在于攻击范围广,长柄前刺时不用太精准,劣势则在于扫中后破甲的威力不足,‘压强’不足。故而自前唐以来,渐渐淘汰。
    看徐兄的枪法,钩镰枪破骑时,对出枪的准度要求,是高于卜字戟的,但又不至于和长枪那般准,不用如长枪直接捅中马腿。钩镰枪出枪后,在左右方向上,可以稍有一两尺误差,在直戳不中后,要快速左右抖枪,让主枪刃的侧面,或是主枪刃后方不远的一段枪杆,贴到马腿上。
    再快速推拉,若是横钩已经错过了就往后拉,横钩还没到就往前推,让钩尖扎中马腿,则敌骑自破。与卜字戟相比,卜字戟横刃接触马腿的是一整条线,受力的面积大得多,也就难以突破。而钩刃与马腿相交的只是钩尖的一个点,破甲威力便如主枪头差不多。
    不过看徐兄之法,要用好钩镰枪,关键在于‘寸劲’的发力。
    因为寻常长枪全力前捅时,可以用上全身之力,由腿至腰,由腰至肩,再传导至臂、腕,甚至可以借助身体冲锋、战马奔腾的惯性,全部贯注到枪尖上。
    可钩镰枪没有那么远的发力行程,它必须先扫、抖,等刃侧或枪杆贴上敌人身体或是马腿,随后才开始推拉,这个推拉的路程,最多就只有一尺多远,所以需要用上‘寸劲’,最多可以叫‘尺劲’。这么短的发力距离,要借助冲锋惯性或是腿脚之力,便不可能了,最多用到腰力,这就要腰臂和手腕瞬间爆发的力量较强,而且最好收放自如。”
    赵子称一番古今对照的点评,鞭辟入里,很快把理论层面懵懵懂懂的呼延灼说得心服口服,一愣一愣的。
    没办法,谁让呼延灼没看过李小龙电影呢,也就不理解什么是寸劲或者说“短行程爆发力”。
    而赵子称穿越前不说别的,光是看抖音上那些寸拳打断砖头的博主的分析教程,就刷到过一大堆。穿越后又有段语嫣的调教,古今融会贯通,哪里还有他看不明白的武学门道。
    偏偏呼延灼还是个打骑兵冲锋战法的将领,他一辈子研究的武艺和战技,都是在强调“充分利用惯性”,不光要利用人全身的力量去强化攻击效果,连战马的冲击惯性也要充分利用。
    所以呼延灼算是梁山一线将领中,最不擅长“寸劲”之类打法的了。
    他们来到莱州后,还没机会跟赵子称动手过,因为拘谨,他们也不敢求府君切磋,哪怕之前略微听说过府君文武双全、也颇有武艺。
    此时此刻,听了赵子称的“口述武功”,呼延灼才完全确信,赵府君绝对是个行家,绝对名下无虚。
    那种感觉,就跟三十年前,无锡杏子林里,一群天下高手听了段语嫣侃侃而谈,便把段语嫣视为慕容家的高手。
    不光呼延灼对赵子称钦佩有加,便是正在演练的徐宁,也同样觉得颇有收获。
    他虽然已经琢磨出了自以为最能发挥这种新武器威力的招式套路,但他自忖也做不到这样高屋建瓴的理论总结、一下子就切中最需要注重强化的关键技术点。
    “府君真是好见识,末将习练钩镰枪半生,也不过是只知道怎么用,却说不出个道道来,请府君指教。”
    徐宁收招后,恭恭敬敬地双手把枪捧给赵子称,显然是真心求教。
    赵子称也不客气,掂量了一下枪杆,又回忆了一下刚才徐宁的套路,便照着舞起来。
    赵子称也不可能完全记住徐宁套路的细节,所以他的招法都是融入了自己原本的枪法,和刚才新的理解。
    相比之下,赵子称的枪法细节处没有徐宁处理得那么圆滑熟练,但对于关键技术要点,却非常突出。
    比如抖枪贴马腿的那一下,抖得非常利落,力求在没有直接捅准的时候、最快速度抖动贴上马腿。
    随后的刺击或后拉钩腿,赵子称也不如徐宁流畅,但寸劲的发力确实是妙到毫巅。
    其中有一枪,徐宁分明看到赵子称刺出之后,横向抖枪时,枪的主刃侧面贴到靶杆上时,横刃前端距离靶杆只有一两寸远了。
    但赵子称愣是在那么短的发力距离内,非常短促爆发地往前猛然一捅,几乎是只有手腕在甩腕发力,这么点距离连肩膀都没法发力。而就是这么只有手腕发力的一枪,居然把五寸粗的硬木杆直接捅断了。
    五寸粗的硬木杆算粗么?凭良心说不粗。
    打个比方,如果让鲁达抡圆了禅杖、有足够加速行程,就是三倍粗的松树都能一禅杖抡断。
    但是如果只给鲁达两寸远的发力行程,鲁达也绝对铲不断五寸粗的硬木,而赵子称却可以。
    就凭这一枪,呼延灼和徐宁这样的行家也都看呆了。
    “难怪府君能于万军之中斩杀方腊大将石宝!府君的勇武,怕是不下于关王爷了吧。”
    “诶,不至于不至于,我只是恰巧比较擅长这种打法,武艺也是分很多门类的,各有所长罢了。”赵子称倒是仍然有自知之明。
    半年前,他的武艺也就是在鲁达手下撑过五六十招的水平,勉强可以打赢吕方、郭盛。这还是考虑到他的武艺比较克制鲁达那种类型。能杀石宝,更主要是仗着林冲先伤了石宝。
    这半年多下来,他又有不少精进,尤其融合了灭方腊得到的摩尼教武学和慕容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,他觉得自己借力打力和腾挪化劲的功夫更是突飞猛进。
    现在他估计已经能凭着真本事,跟鲁达勉强打成平手了。对上林冲、杨志,则仍然略逊一筹。这并不是说鲁达武艺比林、杨弱,还是那句话,只是鲁达的风格比较被赵子称克制。
    至于跟徐宁、呼延灼相比,赵子称这些日子也观察过了二人武艺。他自问现在可以凭借真本事跟两人打成平手,也不存在什么风格相克,就靠实打实的正面硬碰。
    几人谈论得兴起,也就免不了真的以武会友一番。赵子称拿着双钩枪,跟呼延灼的双鞭对敌,随后又跟徐宁用同样的兵器对练了一阵。
    赵子称轮战二人,各自拆了上百招,都不分伯仲不落下风。
    而在二将眼中,却显然觉得赵府君的武艺,竟在他们之上了。因为赵子称是被车轮战的一方,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赵子称的耐力。
    他们又哪里知道,耐力也是赵子称的强项,自从他这几年学了慕容家的吐纳之法,后来又练了黄裳的《万寿道藏心得》,赵子称的耐力越来越绵绵不绝,悠长坚韧。
    “末将甘拜下风!实在惭愧!”最终二将心悦诚服,彻底五体投地。
    “好了,我也累了,你们先擦擦汗,然后试试看这几套衣,或者让麾下士卒试试,看看穿在里面会不会碍手碍脚。”
    赵子称一边擦汗,一边让侍从把袄分给几人。
    徐宁等人也擦汗后,很快试穿起来,不一会儿就发现,这种袄确实缓冲效果和保暖效果都非常好,也比穿皮袄子舒服很多。
    原先冬天打仗,要么在铁甲外面罩斗篷,要么就只能在铁甲里面穿皮袄,总之就是非常硌得慌。穿上暄软的袄后,似乎连重甲的重量分摊都变得均匀了。
    整个人肩膀上受力也没那么大了,相当一部分铁甲的重量被缓冲分摊到了身体的其他部位承重——传统的中式铁甲,尤其是宋朝的步人甲,别看重量比后世西方的全身板甲重了没多少,但累赘程度却是远超西方板甲。
    因为西方全身板甲的承重结构分配比较好,腰带束腰部分就可以让腰承担相当一部分胸甲的托举力,还可以把下半身衬甲的重量分摊到腰上。
    而北宋的步人甲,几乎是“挂”在肩膀上的,五六十斤的重量大部分靠双肩扛着,连举兵器举盾都变得费力了,体弱一些的士兵甚至连手臂都抬不高,战斗力自然很受影响。
    赵子称虽然没法立刻改良铁甲,但让士兵穿个缓冲效果较好的袄在里面,不但冬天保暖,还比皮袄便宜,还受力更均匀,算是一举三得。
    呼延灼和徐宁都是懂行的,所以仅仅穿上后稍微试了几招,就知道赵府君给他们的绝对是好东西。
    等到冬天,这些衣服肯定会发挥大用。
    正在二人交口称赞之际,忽然就有信使驰马冲进校场。
    那信使扫视了一番全场,找到赵子称,立刻跑过来报信:
    “禀府君!紧急军情!隔壁青州府被梁山贼寇偷袭攻破了!知州慕容彦达被宋江部将秦明所杀!如今青州其余各县已紧急向临近州府示警。京东东路制置使发下文书,说还不知梁山贼寇下一步是否会东进,请府君提防!”
    ——
    ps:五一期间就合并大章了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