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5章 敌不动,我不动
“宋江来袭?!这贼子居然还主动进攻了青州?”
听说宋江来袭的消息时,已经平静种田了一两个月的赵子称,还是着实微微惊讶了一会儿。
有那么一瞬间,他内心也有些恍惚,竟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究竟是在往正史靠拢,还是在往水浒传靠拢。
按照正史,宋江也确实是拖到了宣和三年才激进攻城略地、但很快就被张叔夜灭了。正史上宋江和方腊的起事时间,本来就是有交集的,应该是宋江先起兵、但一直在水泊和沂蒙山区游斗,然后方腊才起兵。随后宋江先被灭、半年多之后方腊残部也都被灭干净了。
不过这一世,因为赵子称的介入,赵子称前期打掉了梁山势力相当一部分“早期原始股”,导致梁山的发展本就变慢了。而赵子称去江南做官后,又加速了方腊的灭亡,最终的结果就是宋江的发展反而比方腊慢了。
按照时间线推演,宋江现在才开始大规模进攻州府、试图夺占城池,倒也合理。以宋江的扩军速度、为了抵抗朝廷而不得不多裹挟人手。当宋江的兵力达到万人以上,甚至两三万之众后,他光靠水泊附近的物资,乃至沂蒙山区能够劫掠到的东西,肯定是不够他吃喝用度的。
水泊和沂蒙山区太穷了,宋江必须往相对富庶、农业生产财富积累更多的大城市发展,洗劫官仓补给,才能维持住大兵团。历史上他之所以后来肯招安,也与这一困境强相关。
只不过,赵子称记得,原本历史上,宋江发展到这一阶段后,选择了沿着济河往南打,随后又往东边沿海逼近海州(今连云港)。试图夺取海州港的朝廷大海船船队。
只因另一个时空的海州知州张叔夜老谋深算,提前预测到了宋江的计划,所以提前转移了一部分海船进城,对于没法转移的,张叔夜也宁可自行烧毁,让宋江的夺船计划彻底泡汤,也就没能绕城而过、夺船出海转移。
最后宋江不得不选择正面与张叔夜交战,试图夺取海州城池。而他的军队正面战役能力显然不行,被张叔夜击败,这才选择招安。
但这一世,宣和三年九月,宋江离开沂蒙山区和泰山山区后,居然没有选择往南打,而是往北打,偷袭了青州,杀了青州知府慕容彦达。这个进军方向,倒不像是正史,更像是水浒传世界的设定了。
赵子称稍稍懵逼了一会儿,冷静下来慢慢复盘。一旁的呼延灼和徐宁也不敢出声,怕打乱了府君的思路。
赵子称琢磨了好久,终于想到一种可能性:
“莫非是因为我提前在江南灭了方腊,凶名赫赫,宋江觉得就算往南跑也没出路,最终还是会被扑灭,所以才改为往北走了?嗯,很有可能,毕竟原本历史上,宋江先灭而方腊后灭,现在是方腊先灭宋江还未灭。
尤其方腊灭后,童贯刚刚从江南回师,这种情况下宋江要是还沿着运河或是海岸线往南打,那不成自投罗网了么?”
赵子称顺着这个思路反复捋了几遍,越想越觉得有道理。但他随后也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:宋江改为北上之后,他有什么更长远的规划么?总不至于就是来青州抢劫一把,补充钱粮,然后就逃走吧?他会进一步打登莱么?
这个问题赵子称之前从没想过,也只好现想现推演。他首先回忆起了原本历史上,宋江覆灭前最后是去海州抢海船,那一次,宋江究竟是想去哪里呢?
“我原先居然都没考虑过这个问题……原本历史上,宋江去海州抢海船,多半是想南下,去江南沿海。那现在来北边的青州,青州也沿海,肯定也有海船。
宋江有可能是抢一把就回去,也有可能是盯上了海船,如果他真要了海船,会跨过渤海去辽国当汉奸么?这个应该不太可能,他再短视也知道辽国快不行了。
那会投靠金国当汉奸么?估计也不敢,一来名声会极臭,被天下人看不起,二来他应该知道现在大宋和金国正在联络伐辽。所以宋金暂时是盟国,投了金人万一被金人当成筹码送回来,他就彻底死定了。
这两种都不可能的话,他莫非是指望实在无路可退时,出海找一些岛子当海盗?或者至少是暂避躲过风头,再见机行事?或者再挑一点别的软柿子捏?”
赵子称一连梳理排查了多种可能性,最后居然发现,貌似还是第三种最可能。
虽然直观感觉还是不太可能,但正如后世胡尔摩斯那句名言:当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后,最后剩下来的那种即使看起来再不可能,也只能可能了。
毕竟原本历史上宋江真干过想要抢海船逃命的事儿,只是被张叔夜揍了没干成。
“看来我得再观望一下,看看宋江到了青州之后,有没有夺取海船的动向。如果没有,那他可能就是抢一把、缓解钱粮压力后再回水泊或沂蒙山区。如果有,那就九成是想出海找个沿海近海的软柿子捏,以此藏身了。”
想到这儿,赵子称总算把应对宋江的大方向彻底梳理明白了。
他顾左右扫视两眼,才看到传讯的信使和呼延灼、徐宁都眼神殷切地盯着自己,显然是在等他指示。
“府君可是想到了本州该如何应对宋江之祸了么?”呼延灼见他眼神重新变得锐利,连忙低声追问。
赵子称缓缓点头:“稍稍有些眉目了。我们毕竟是莱州厢军,只有守土之责,不能擅自出击——你们也别怪我怕事,我之前在江南也是如此,作为苏州通判,都得先等方腊的部将打到苏州吴江县了,我才能反击追击出境。
要是当初方腊不派石宝来吴江,说不定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把杭州、湖州、秀州全部吞掉,等他真打到我眼面前才能反抗了。谁让我同时还有个宗室身份呢,我但凡有点武略将才,就被朝廷忌惮得睡不着觉。跟了我这样的知州,也是苦了你们。”
呼延灼、徐宁连忙齐声口称不敢,纷纷表示真是苦了赵府君了,明明如此忠君爱国,却因为朝廷僵化掣肘被猜忌。
随后呼延灼又问:“那我们就死守莱州各县,静待敌情变化么?要不要末将先带兵前出海仓县死守?海仓地处潍水入海口,又有海港,乃是由青州进入我莱州的门户。”
赵子称连忙一摆手:“不必,宋江要是真敢来,就让他来好了!我们暂时不必惊动他。
我作如下部署:徐宁,你带本部两营步军,前出到海仓县固守州境。另外,守城之前,务必搜缴民间海船、包括可以下海的渔船,绝不可让宋江在莱州寻得船舶。
本州其余军马按兵不动,集结于掖县,静待敌情变化。如若宋江真敢来犯,海仓守军可先固守疲敌,待敌懈怠,掖县主力再前出救援,可获全胜。”
徐宁领了守城的任务,并不觉得危险,当下虎吼应诺。
倒是负责统领其余人马在二线待命的呼延灼,对此安排略有几分忧心忡忡。他也是当过一州兵马都监的,还刚刚参与了平王庆之战,颇懂实战部署。
他便劝道:“府君如此部署,若是敌军死死围困海仓县后、围城打援,我军又当如何?本州只有两千余厢军,贼军却至少有万人,打破青州后进一步裹挟良善,说不定两三万人甚至更多都有可能。
我们若是以两千精锐守城,还能确保抵挡。数百精兵加当地乡勇,极有可能守不住。到时候其余一两千人去增援,则有可能被迫陷入与宋江的野战。我们全军集结一处,打守城战多半是打得过宋江的,野战就未必了。”
赵子称笑着摇摇头:“这个你不用担心,就算到时候宋江真敢下血本攻打海仓,我也可以选择海路增援。海仓县就在潍水入渤海的河口,海路可以直达。
贼军再是人多势众,也只能封堵通往海仓县的陆路,海路是封不死的,宋江根本没有像样的战船,光靠到青州后临时搜集的小船、渔船的话,人数再多也不足惧。
而且我军若是全力守海仓,说不定反而危险,宋江这种流窜之贼,根本不顾及粮道,他真要来登莱,一看海仓重兵把守,说不定就直接绕过去了。到时候我们要回防腹地,反而更难。”
呼延灼一愣,随后就意识到自己确实灯下黑了。呼延灼是陆战将领,又有一点胡人习气,终日研究的都是骑兵。初次被调到沿海地区作战,他还真没往海路调度兵力这方面想过。
呼延灼由衷叹服:“原来如此,既然可以海路调度兵马,那府君之策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!府君真是神机妙算,见事周全,末将倒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。”
赵子称的计划却还远不止于此,他在统一了呼延灼和徐宁的看法后,又一连串补充了其部署:
“除了虚外守内之外,还要作如下补充部署:首先,派出细作打探来袭的梁山贼有哪些头目,还有哪些头目留守水泊。还要查清宋江在青州有没有缴获海船。
其次,打出提防梁山贼的旗号,尽快募集流民中的可靠青壮充军,加快编练。此前没有贼情,本州厢军也不好无故扩充太多。
最后,记得不要张扬我军的实力,争取尽量示弱。我此番到莱州赴任,走的是黄海、渤海海路,并不曾从山东腹地经过。宋江不过是一方贼寇,对官场消息或许不太灵通。莱州又闭塞,他未必知道我已到莱州。若能借此诱敌,也算是为国除害了。”
呼延灼、徐宁领命后,立刻照办,还有些事情不需要他们操心的,自然也有专门的人去负责。
比如情报打探方面的活儿,赵子称就拨给了分管莱州水军的李俊去办。因为被宋江设计攻破的青州也算是沿海州府,李俊的人通过海路渗透过去,伪装成渔船,是最容易直接出现在敌后打探到消息的。
相比之下,如果从陆上进入青州地界打探消息,还需要通过层层敌占区,反而容易暴露。
各方面的下属很快按部就班行动起来,短短七八天之内,赵子称需要的部署纷纷落实到位。
徐宁已经前出到海仓县布防,呼延灼也低调地收拢了本州马步军总预备队。
李俊则打探来了梁山势力如今主要的人员名单——这也不需要李俊有多精干的细作能力,而是宋江本来也没打算保密过相关信息。
赵子称仔细默读了一下李俊打探到的结果。
“梁山如今最主要头目,除了宋江、吴加亮,还有秦明、黄信、荣、李逵、武松、柴进、张顺、史进、张青、刘唐、阮进、阮通、阮七、裴宣、王英、燕顺、杨林。嗯,还有些战斗力不值一提的留守山寨人员。
看起来,按照这份名单,原本梁山全盛期的豪杰,应该才集齐了一小部分。还有一部分被我截胡了,杨志、林冲、鲁达这些都在我手下,关胜肯定也不会从贼。最关键卢进义那群人,好像也不在名单上。
说明宋江还没来得及往河北方向发展,河北圈子里一大票人都不在。这个梁山起码比原本巅峰期弱一大半。”
按照《大宋宣和遗事》,卢进义为首的十一位河北好汉,一开始是在河北地区另立山头的,还上了太行山落草,后来混不下去,才来山东跟宋江合流。
所以到了《水浒传》上,才把卢俊义直接列为二把手。他能地位高于谋主、军师吴加亮,不是没有道理的,因为他原本就是河北派的老大,两派合流后,各自的头把交椅当然要分座一二位。
如今看来,卢进义和李应等祝家庄系豪杰、还有董平、燕青等人,外加杨雄、石秀这些河北人,应该都还在太行山上另立山头。宋江这次打下青州,如果放任不管,未来河北系的人可能会来投,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。
总而言之,因为赵子称的蝴蝶效应,梁山的发展也已经被冲得面目全非了。
赵子称充分评估后,很快得出两个结论:相比于曾经的方腊,如今的宋江并不足为惧。
只要给赵子称一点时间扩军备战,干掉宋江还是非常有把握的。哪怕他此番北上并没有带来太多嫡系部队,还要在山东重建军力。
相比之下,赵子称更该好好想想,如何利用宋江这个借口,再次为自己扩权,让自己突破朝廷种种掣肘的限制。
嗯,赵子称当然还是大宋的忠臣,他绝不是想“养寇自重”。
……
赵子称低调守土,并不主动寻求与宋江的冲突。宋江在打下青州后,也需要时间消化战果。
而且宋江阵营内部,估计也出现了一些短暂的混乱——或许是因为宋江自己也不知道,下一步该往哪里走。到底是继续东进,还是北上,是否要借助出海的交通方式转移,抑或把钱粮转运回梁山、沂蒙山区的巢穴。
总而言之,从现象和结果上来看,宋江军在杀了慕容彦达后,在青州境内出现了长达半个月的犹豫不定。
这也是那些没有纲领的农民军惯常会出现的问题,走一步看一步,并不需要特地给他们开弱智光环。
而赵子称的低调守土,也很快引来了京东东路高层官员的关注。
莱州的地方官,可以做到“只要敌人不进入莱州地界,我们就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但京东东路的官员却不行,他们要为整个京东东路的安定做全局统筹。
所以九月中旬的一天,也就是宋江打进青州后大约十几天,终于有一名路级高层官员,轻车简从低调来到了莱州,当面找赵子称商议对策、部署协防。
而此人的身份,赵子称也是早就得知了,正是京东东路安抚使张叔夜——原本历史上,张叔夜这时候应该是在当海州知州,但或许也是赵子称导致的蝴蝶效应,或是张叔夜自己之前立了一些额外的功勋。
总而言之,在如今这个时空的这个时间节点,张叔夜已经当到了京东东路安抚使,也算是赵子称的半个顶头上司了。
得知张叔夜来访,赵子称当然也不会怠慢,他提前把很多没必要暴露的实力都低调隐藏起来,只拿出必要的实力摆到台面上,然后亲自出城迎接张叔夜。
“下官赵子称,拜见安抚使。”
两人初次见面,赵子称远远地就提前下马拱手。
张叔夜已经是个五十七八岁的老头儿了,而赵子称才十九岁,两者年纪相差近四十岁,赵子称出于尊老,对对方礼敬有加,也不算亏。
跟随赵子称一起来迎接的,还有呼延灼和他的三百精锐骑兵。
张叔夜只带了数十亲随扈从,大致瞥了一眼赵子称这边的战备,就下马拉着赵子称的手背拍了拍:
“秀国公年少有为,老夫也是神驰已久,今日有幸相见。”
张叔夜开口就称他秀国公,严格来说是有些过了。赵子称之前只是被皇帝安抚性地加授了秀州开国县公的爵位,这是一个正四品文官就可以有的爵位。
如果是一个外姓大臣受封这种级别的爵位,张叔夜是绝对不会这样称呼他的。
因为开国县公上面还有开国郡公、再然后才是正牌国公。带了开国二字的低级公爵,按说是不能省略掉“开国”的。
但赵子称姓赵,张叔夜给他面子,也就没那么抠字眼了。
赵子称也连忙还礼,随后张叔夜就直奔主题,不多客套:“此番前来,也是为统筹围堵宋江事宜。依老夫今日所见,秀国公的莱州兵,也算得上是兵强马壮。宋江攻破青州已超十日,秀公为何不主动威慑宋江?”
赵子称连忙谦虚:“安抚使过誉了,我莱州哪里敢说兵强马壮,不过是门面上略微虚张声势罢了,除了这三百骑,本州再无马军,步、水军加起来也就两千人,如何敌得过宋江数万残暴之众?因此暂时只能守土。
说来惭愧,这位呼延都监走的是精兵之策,骑兵贵精不贵多,所以乍一看颇有战力,其实人数太少了。”
张叔夜点点头:“既如此,快速扩军也是有必要的。等到稍扩乡勇、足以镇守各县后,再把主力战兵调出去,哪怕不进攻,也要在莱州和青州之间的潍水一线摆出鼓噪呐喊之状,放出风声,吸引威慑宋江。”
面对张叔夜的要求,赵子称立刻委屈叫苦起来:“安抚使所言,下官岂会不想?但下官身为宗室,之前在苏杭时就因为忧国忧民,急于求成,遭同僚所忌。
后来杭州数战,以少胜多大破方腊,更是让不少人都睡不着,这才被‘发配’到沙门岛所在的莱州。如今我已吸取教训,绝不主动为国分忧,除非宋江打进我莱州地界,那我自是守土有责,只要宋江不入境,我也绝不招惹他。”
赵子称随随便便几句漂亮话,就把张叔夜先挤兑了回去。
他倒也不是要拒绝张叔夜,而是希望张叔夜帮他一起分摊未来可能出现的官场压力。
北宋一朝,对于能打的大臣有多猜忌多束缚,大家又不是不知道。
赵子称这样一番形似赌气的抱怨,也果然把张叔夜骗过了。
张叔夜设身处地,也能理解他的委屈。之前打方腊立了那么大功,结果打方腊时调度任用的几大主要部将,全部被朝廷拆散另行委任了。
当时清河堰之战,赵子称战场统领约有一万人,哪怕刨除掉临时和他打配合的西军,但剩下的江南各州厢军,包括镇江府的巡江水军,至少还有八千多人。
但是那八千多人,能被赵子称带到莱州来的,又能有多少?明面上最多几百人。实际上虽然有一千多,但很多都是伪装成徭役民夫转的乡勇,以及家丁。
打赢了就把你的嫡系调走,再让你继续带领新招募的或者新调来的人,让你“兵不知将将不知兵”,谁还愿意当出头鸟?
张叔夜也不得不叹了口气,安慰他:“秀公为国为民,老夫岂能不知?这些委屈,将来也总会被公正处理的,眼下却不是计较的时候。
只要你用心,老夫会多为你担待,有些事情将来哪怕不好解释,只说是老夫让你做的——你看看这几份朝廷文书,老夫已经帮你扛了多少事情了!”
张叔夜说着,从袖子里拿出好几份朝廷公文,丢给赵子称,让他回府后仔细看看。然后他们才能开诚布公谈灭贼的正事。
(本章完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